关灯
《文稿,还能这样写》作者雄文《笔杆子碎语》作者王一端《机关文稿写作入门》作者杨新宇《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》作者何新国
最新《公文写作培训课程》直播间《公文写作百法例讲》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、《老秘笔记》作者老猫《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》作者胡森林
开启左侧

为“天花板”现象担忧的三重逻辑误区

[复制链接]
三明学习网 发表于 2011-11-8 00:25:3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,点击了解详情
 
近日来,媒体上出现了关于官员上升路径的所谓“天花板”的讨论,有人担忧“天花板”将成为阻碍基层官员积极性的重要制度缺陷,甚至惊呼,此种现象不解决,将导致基层官员腐败等问题,不一而足。单从担忧者的逻辑来看,存在三重误区。' K. |6 W  W4 T2 _

4 N6 D  r3 }& _  T2 s1 W 8 {  w+ l" n8 x4 w* j* H" h
2 l# u& V" h7 K4 i# T
第一重误区,官员成就的“唯官阶”逻辑。担忧者认为,官员上升,越往高层越困难,特别是基层官员,往往上升到一定层次,会遭遇到上升的“天花板”,意即无法再往上升。首先,从政府架构的层次来看,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,不可能每位基层官员都会不断往上升,能上升者往往少之又少,这原本是一条普遍的规律。所以有学者认为,所谓“天花板现象”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。既然如此,为何一些论者还就此担忧不已,惶惶而不可终日?倘若在其思想中没有“唯官阶”逻辑,恐怕难以自圆其说。
& u, R5 e- M. r  m
, ?' a. ^" L0 c2 ?; d* [4 e
3 K# ^$ j( i, T
( B: p5 ?# n" U# a# Y第二重误区,官员激励的单向度思维逻辑。一些论者认为,“天花板”现象不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,特别是对于基层官员,会存在激励不足问题。诚然,通过官阶的上升而获得激励是官员获得满足感、产生激励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,但是这决非唯一渠道。这些都是外在的激励,并不能真正获得持续的激励力量,这正是时下一些官员虽官位不断擢升而不满愈增、怨恨愈深的原因之一。然而,一方面,同样的外在激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满足,在比如通过级别的上升获得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地位的提升。另一方面,通过群众的认可、事业的成就等内在的激励所获得的激励力量才会更大,持续时间才会更久。“天花板”论的思维逻辑实质上陷入了官员激励的“单向度”怪圈,助长了官员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”的思想,也强化了“官本位”的政治文化。7 U! U0 ]/ I, h
% F; q; g2 A7 [% V9 l

1 J% Q0 _2 j: I7 }- s) P% ~1 ^9 s; D  Y. c8 q0 i- `8 D
第三重误区,官员腐败的利益不公逻辑。官员的腐败与“天花板”没有任何联系,难道提供了足够多的上升空间,官员腐败就会自动消除?把腐败归咎于“天花板”,只能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诿过托词,一种为腐败所作的苍白辩解。常识告诉我们,不受监督的权力是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,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。当他律由于制度不健全而未能从外部进行有效刚性约束,而自律因其软性又不足以产生内在约束效果之时,腐败便会见机发生。试问在层级节制的机关体系中,哪个层次不会出现所谓的“天花板”?是否说明无论在哪个层次,腐败发生都情有可原?再者,心怀贪腐之念,上升到更高官位,其摄取私利的权力、能量可能更大,对人民的危害性只能更大。
4 ]! Q9 e4 \/ a0 q* B* Q4 E* F: w# U, u" j) {6 {! x4 a+ }* R
$ a  N" P  @' `  K6 {! _

2 l9 q# e! O5 q0 U为“天花板现象”担忧,应当警惕这三种误区,明眼人,对此该重新审视一番了。
& U9 G# i* o/ x! A9 ?! A/ M# p. C5 N0 [3 }+ d% ~
0 g% P9 ?5 p. X' h6 }+ m, j) x4 G* w% j
6 \4 p" D& Q# U5 b
(邓摘自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1年9月14日 邓念国/文' e2 R# w3 Q3 j  w& ^2 M
 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0关注

3粉丝

256帖子

排行榜
作者专栏

关注我们:微信订阅号

官方微信公众号

客服个人微信号

全国服务热线:

0595-22880819

公司地址: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
运营中心:福建省泉州市

Email:506070961#qq.com

Copyright   ©2015-2025  老秘网 责任编辑:释然Powered by©Discuz!技术支持:秘途文化  备案号   ( 闽ICP备19022590号-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