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序指词语组合的次序。它既反映了一定的语言习惯,又反映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。语序有时可以决定语义,变更语序后语义会产生很大的变化,有时语序变更后虽不改变语义但却可改变语言的表达效果。因此,无论从语法的、逻辑的,还是修辞的角度看,语序的正确安排都是重要的。以下几个例句都存在语序不当问题:
+ j4 F! k# d$ N8 y- {; ^) d) N“这样的活动乐于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。”(“乐于”应移至“接受”之前) 6 G1 J. _! m: b+ Y- w
1 _+ Z) }9 r/ X$ y. q6 O“我院已于9月30日召开了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大会,××院长和其他学院的领导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。”(“其他”应移至“学院的”之后,否则将有歧义产生)
u) ^& Z; g$ n+ }2 w% a' z) k! O. g& x' |
0 O# i1 e" w9 `7 F/ [4 ~1 C“5月3日,我们访问了参加过‘五四’运动的当年的爱国老人。”(应将“当年”移至“参加”之前) ( O$ y# O! \ k/ R2 s
6 h1 j+ L+ M: y' u$ D
在公文中正确地安排语序,主要应注意这样几点,一是注意尊重语序的习惯性。词中的语素、词组中的词其先后次序有许多都必须按约定俗成的习惯排列,否则人们就看不懂,不易接受。如表达方位时,习惯于称“东西南北”就不能随意变为“西东北南”;“素质”就不要偏偏说成质素,……。二是注意事理的逻辑次序。这一次序是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性的反映,因而是安排语序的主要依据。三是注意语序的强制性。语序既然受语言习惯、事理逻辑的制约,也就具备了强制性。不管是谁,要想利用用公文清楚地表意并为人所理解,都必须服从这种约束,不随意改变语序。四是注意语序的选择性。从局部的和具体的情况看,语序的强制性中又有一定的可选择性,只要不出现语法错误、不改变语义,为追求更佳的表达效果,也可对词语的位置作一些调整,如将状语置于主语之前等。 " \- Z5 i8 S# [1 n5 F7 K ?3 A! p5 S
. L& ?1 H& e' A2 E8 x% d, b5 X
综合上述基本要求,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常作如下处理: : J6 [( ~" `+ H) S0 K
; j( X. J- g* k @; r7 R7 U' r2 c# ]3 `1·当要表达的一组并列概念之间有轻重、主次、强弱之分,大小、高低、多少之别时,应依次顺排或倒排;而无这种分别时则按一定标准(空间分布、音节多少)分门别类排列。如:
/ T4 |6 ~- W) Z6 w* U9 ~
$ t4 y# W7 y- W$ ~1 z: T' q' i“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:警告、严重警告、撤销党内职务和向党外组织建议撤销党外职务、留党察看、开除党籍。”(由轻递重) ' a: u7 R8 f( i6 E( D/ t# a1 Z6 s
/ \5 g' t0 C6 O3 L+ s6 ]“玻璃制品厂原党委书记张某一伙,几年来大量贪污盗窃、行贿送礼,其中仅行贿一项即达85000多元”。(由重递轻)
( S' _8 u- m- ]6 ]' O* {$ H8 o8 H% ?. x
“三个质量管理小组分获一、二、三等奖,奖金额分别为5000元、3000元、1500元。”(由多至少) ' S) G- U% U% r+ M8 d% Q" \
& e3 d8 C. X. }* p" L6 b“国库券的面额,分为l元、5元、10元、50元、100元和1000元六种。”(由少至多) ; c* F2 Y* ]! }6 `$ X( ]
2 S6 B. T7 g5 K6 n( [5 q
“车间 、仓库、货场、职工宿舍、职工食堂、退离休职工活动站等工程,续建量不足××%或所需继续投资额不足×万元的,经市计委审查批准,可按收尾工程继续施工。”(前三项为生产类,后几项为生活福利类,同时兼顾音节的整齐,先双音节词,再四音节词,最后八音节词)
+ P3 _6 R1 p* ]
$ L! Q: H8 V+ V, |' C v/ ? h从以上例句可看出,顺排还是倒排还取决于突出强调哪一方面的需要。 $ c. U9 v! G/ r& O9 b! s# |
% l) A+ e: w# }* S7 G+ q# n- a
2·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、行为构成的活动过程时,一般应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。如: * |0 N- d' s1 n o4 [
; U8 C$ B" E% z“该犯从我老秘网市(北京市)××监狱越狱逃跑后,先后流窜到石家庄、郑州、武汉、广州等地继续作案。”
# W0 @' n' g0 i' ^2 r# q' j: N5 c* w4 k8 ^4 B# ]; s
3·当以一组概念表现一个认识过程时,一般按由浅入深、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的次序排列。如: ' R& o' P+ R* w, }
7 Y+ r& v6 k" D! y4 A
“这是一份很好的材料,它能引人深思,促人猛醒,催人奋进。”
. K0 ~$ i( Q5 Q- [8 R% A& |" {, {
3 j. |( \# J0 h r4·当以一个语句反映因果关系时,一般是按先因后果次序排列,只有需特别申明或突出表现原因时,才先讲结果再谈原因。如:
/ p" E1 C( H \2 y3 M$ ~- E8 L
" T5 R( ?: L* B* `/ g“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,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。”(先因后果)
4 u: N; X) G/ J) a& ^: H; V; K3 C, P( ^" e- ^/ e0 L
“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,是因为3年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。”(先果后因,以强调原因)
; y( K3 t8 w3 E5 l
3 @" K8 n/ }6 ^& J7 d1 y5·当将语句中的一些成分提前或后置并不违反语法规则,并不改变语义而且有利于提高表达效果时,应以此作为修辞手段。公文中有一部分定语、状语、谓语可以提前。如:
% w; i) @9 f/ W7 B, V3 K& ], Y
+ e y. Q0 E2 N: K4 W“在事故现场,大的、小的、好的、残的,堆放着许多从大火中抢救出来的产品。”(定语置于谓语前)
3 m) G7 v$ d' C
# L q, X! C9 W% F“在此期间,我们一定要抓紧落实国务院文件的精神。”(状语置于主语前) . T7 U7 r8 a4 z1 l
$ H) g6 G6 M1 F! O1 H# P4 k2 ^
“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,大家都不要忘记。”(宾语置于主语之前) 1 U6 N" ^- v& c6 o# q) Z
& @) `: q8 l f8 g! ]( t
同样,一部分定语、状语也可以后置。如:。
* v; v O8 _1 k5 g3 D4 V6 L# r! ]$ Q) D
“在一个月时间里,他们共抢运救灾粮一千余吨,加固水坝30多座。”( 定语后置)
+ G- P5 Y9 i3 h+ Y( ], }+ k) S! O5 h3 ^" P
“在此我们谨向您的热情支持表示感谢,为国家,为孩子们。”(状语后置) 7 S& I2 P2 u3 ], q/ ?# c
/ g6 V- D" ]) Y4 q; I由以上二例中可见,正确地将句子成分提前或后置,可以突出或强调语句中的某个意思,给人以更强烈深刻的印象。 . F. G- [, E: j) y
: \6 @! I4 b6 K7 A) @4 W
6·当由于语句中几个成分的相互关系不明而出现歧义时,有时可通过改变语序消除歧义。如: # ]4 v* z- @' Q" c$ g9 W/ ^
) u0 o7 I f! E. K! O6 A1 x7 _“几个工厂的工人来局里反映了这一情况。” # q! m/ O, E$ C0 d$ T
2 w$ P" F% L1 {9 f+ a在这里定语“几个”的修饰对象不明确,因此语句可产生几种不同的解释,而如果将“几个” 置于“工人”之前,歧义就不存在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