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文处理和写作能力是机关工作人员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。与其他文体相比,公文具有特定的体例和处理程序。我们在公文写作中,除了在要遵循一般文体的写作规律和语法要求外,还必须符合公文写作的特殊要求。7 e# B& O" u. W G1 Q5 N4 {
3 k: H: P+ Y, R- B; x9 b( ]+ U
下面,针对平时公文审核中发现的一些常见错误,并参考其他教材中的一些资料,介绍一下公文处理和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。
1 l y- C# r! B; F
" _; K3 r, Y! A6 M* p" [ l 一、公文处理程序方面应注意的问题
: m2 Q& l8 C2 s% Q, ~
0 e& ?) ^* l( p* N. F4 u (一)杜绝文件倒流。所谓“倒流”,是指在发文过程中,文稿送审是逆向运转,各部门起草公文后不按照规定将文稿送办公室核稿,而是直接送单位领导签发,然后再退办公室处理。这样做一方面削弱了办公室对发文的把关作用,影响了公文质量;另一方面也给单位领导加重了负担,因为对于未经办公室把关的文稿,有时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,单位领导势必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审改一些文字性错误。- x% j8 n* E0 H4 w% G# S
5 b2 W( G8 k% k# G9 E# J2 q (二)避免体外循环。公文的体外循环是指收文不通过办公室而自行处理。部门收到或参加上级会议带回来的文件,不送办公室统一登记和分办,而是自行处理或直接送某单位领导批阅。或者是在公文传阅过程中,一个部门阅完文件后不退办公室,擅自给其他部门传阅(“横传”)。这样会削弱办公室作为公文处理的枢纽地位,不利于办公室掌握公文特别是重要公文的来龙去脉和办理进度,同时也有可能会造成责任不清。; e ~1 r' o2 W- Z/ c9 U; C
/ o( ?4 l+ a: `
(三)理顺行文关系。行文关系不顺的主要表现:一是单位发文、部门发文不分。根据规定,部门发文只能上报上级对口部门,不能直接对上级行文;也不以单位的名义对上级的职能部门行文;部门(办公室除外)不能对外正式行文。二是越级行文。三是向领导者个人行文。四是党政不分,以行政名义发出的公文夹杂党务方面内容,或对党的部门提要求。或是党的文件对具体的业务工作进行部署。
# ?4 M6 F3 `7 D5 n3 q* F& R7 G) M( G4 P
(四)事先协商会签。公文中涉及其他部门业务的,要主动进行协商会签,部门之间就有关问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前,不得分别各自下发文件。
# O) \ \1 O! I; s' i# z0 L
9 q3 A6 ?; r7 R( x& x1 D8 q 二、公文内容方面应注意的问题
- K9 k$ E: k! h" ^; q* A
/ B( S7 i- o+ Y7 ?* C+ u+ d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,内容要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和法律法规;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;要思路清晰连贯,结构严谨完整;语言文字简练,详略得当;文种使用要恰当;文中没有语法错误和错别字,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。公文在内容方面常见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:3 q' e; S4 q6 K5 x; [' _5 \! O
N( {# v2 r( C, {
(一)政策性错误。不合政策、法规,或文件本身前后矛盾、存在漏洞,或是超越职权范围。# K. w0 K( ?$ ~5 W3 O
. J' v8 w- A$ S' H6 W/ T# J# a
(二)长篇大论,语言重复。有的业务部门给上级的报告有七八千字,语言不简练,拖泥带水,前后重复。或者是画蛇添足,浪费笔墨,一篇请示,说明困难,讲清理由,请示问题后,又接着发了一番议论,表了一通决心,这就属于画蛇添足。还有的公文缺乏针对性,没有新东西。提出的要求比较虚,比较空,缺少具体的目标、要求和措施。
$ i/ L/ ^4 l' s' ~
% [4 d) ^( M9 C5 u; \6 E5 f (三)文种不分。主要表现是请示与报告不分;工作报告与调查报告不分;会议情况报告与会议纪要不分;通知与通报不分。尤以请示与报告不分的现象最为普遍,有的甚至用“请示报告”。
! `& A8 w# H1 C3 g* ]/ Z! x% J! p8 O& Y) s, j# H4 x' O
请示和报告虽同属于报请性上行文,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文种,在实际使用中要把它们区别开来,不能混同乱用,二者的区别是:3 Y& b! ~6 F* c* d0 f
0 Y: Q2 O" q8 j4 ]* H9 o
1、行文目的不同。请示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请求上级指示和审核批准的,必须批复;报告多为上级了解和掌握情况,沟通上下级联系,大多不需回复(有些报告也批转或批复)。1 [8 \0 z" ]. e- y
+ G4 c; x4 D- d# z. L# j% P7 K" E 2、写作性质不同。请示是请求性公文;报告是陈述性公文。
3 T3 `* K' o1 r
" a( G' C& j1 H; M1 H6 h9 g% G 3、行文时限不同。请示必须在事前,得到上级批示后才能行动;而报告在事前事后、事中、事后均可。/ O0 [" \* @# s* S- {9 ^8 e
, a0 h4 Z% c# ]. s" W
4、内容含量不同。请示只能“一事一文”“一事一请示”;报告一事、数事均可。
* o D' A2 o8 }0 y5 n/ Q, W7 F4 m/ m% L: l! U( U) e
5、正文构成不同。请示由请求起因、请求事项与要求构成;报告由报告目的、报告内容和结束语构成。2 K9 H% W' U* {& ?, ^3 }# i
. e0 J7 l- b9 W7 S) A$ ? (四)语法、逻辑错误。公文中出现语句不通顺,也就是所谓的“病句”。; ~: A* X- a# r1 v9 j
" ]/ \ G, o9 p6 T ?
1、用词不当。
) Q, Y) j4 g0 H- T
, ^' h9 X4 v1 H- i4 c" i (1)搭配不当。搭配不当指句子成分之间搭配不当,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,动宾搭配不当、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、状语结构搭配不当。例如:
' [. C+ W0 e) Z2 G% ?( H) U1 V0 p- R. ^+ c4 t# [& P* N9 W8 M
(2)关联词使用不当。
( I) O. A6 P$ J0 B6 o, I
( }' \7 I- h3 b) I8 y& m* O. T 常用关联词:“虽然……但是……”(转折),“只有……才……”、“只要……就……”(条件),“如果……就……”(假设),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、“既然……那么……”(因果),“既……也……”(并列),“或者……或者……”、“与其……不如……”(选择)、“不仅……而且……”(递进),等等。如果关联词语选择或搭配出现错误,会造成句子的意思发生变化。4 F' M2 J2 G, L2 _6 Z
1 L3 u3 d8 A- c! E$ O
(3)褒贬不分。有些词语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,凡是有积极意义的和表达某种正面的肯定的语气或态度的,称为褒义词,反之,属于贬义词。不带褒贬色彩的叫做中性词。有的句子中会出现褒贬使用不恰当的错误。例如:
8 F7 X. o6 q% x( {1 r1 K r1 m2 ^7 ?2 b
(4)使用口语。公文的语言要求庄重、平实,应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,尽量不用或少用口语,更不能使用方言。下面列举出一些口语与书面语的对比:
2 X" l$ O# |0 X, \* ?
! n: ^6 Z' i! t' Y* [: R1 s 不然--否则,马上--立即,爸妈--父母,见面--面洽,收到--收悉,打算--拟,吃饭--用餐,走路--步行,给--给予,偷着--私自,等等。1 |6 W) s6 {: b) x: L0 R
. z! C# g. S& A, z3 U( X. r. [3 u 2、语序不当。2 J! t: x! q3 G) B
$ z* X1 _7 t8 P' V3 Z
语序不当指词语在句子中的排列次序不恰当。
. H. ?# O- Y( O+ i
2 g: t5 i, c8 q4 z# V% I- [. @' I 3、句子成分残缺。( }; ?% `. v1 y2 h4 Y. A: l
; e% K4 B+ K+ ~" X# ~
成分残缺主要是指句子中缺少主语、谓语、宾语。
% \3 r0 g0 T6 a' g A+ r
9 Y1 ~9 U1 H0 o8 Q. C 4、表意不明。+ ]" d& a& }6 S, N" g
. }% ]* e1 I7 Z) X 有的句子意思表达得不明确,易引起歧义。或是自相矛盾。
. ]7 ^3 T: n) N* u0 N( j* L- y1 ~
5、不合逻辑(概念、判断、推理不正确)。6 b0 F0 `$ f* B# S+ D$ M
) ~2 J! N; M) `% @% G z
(五)口气不当。$ q& @8 V8 p; E" {
/ m a2 I6 r; w2 z. `2 G7 N 主要表现在用语不妥当,尤其是在一些请示性公文中比较突出。比如请求上级解决某种困难、答复某个问题时,公文末尾用“请从速批复”、“望尽快予以解决”等,表现出一种催促的口气。2 T7 E: X+ q: f# e1 V# {+ j
; ]+ g: E# s) x. l T0 @ (六)错别字。9 ], K% b1 g! S/ y1 X" L
; E" G' x/ j7 P) P7 a 文稿中出现错字、别字,也是比较常见的。下面列举一些经常并用错、用混的字。3 R* S% ~/ ?0 j
4 i4 I" |6 v/ g/ _8 m I3 A; p
1、“的”、“地”、“得”。
' J8 H3 U$ Y2 Q, J9 u. h; Q) w9 _& N+ G; I/ f; r
从语法上讲,定语后用“的”,状语后用“地”,补语后用“得”。如“勤劳的人民”、、“详细地汇报”、“打扫得干干净净”。
/ J. s: @) c3 u' Q' A @7 _$ X
" \, Y" s2 W. m6 P* y* w 2、“相”、“象”、“像”。% h8 B$ x3 I9 W- \3 ]$ y1 v
1 a" q4 J; N' e/ A# E$ Q
相:主要指相貌、外观、姿态。常用词:照相、相貌、亮相、长相、真相。6 n/ J& E x" S% H3 R. _
8 a9 T1 F; n+ S3 ?
象:主要指形状、样子、模仿。常用词:现象、景象、气象、印象、象征。- W* \9 \/ J0 b5 q# S' r
& U3 w) w' u; \9 M
像:主要指与原物相似的图像。常用词:雕像、录像、摄像、画像、音像、想像、像话、好像、像……一样。
( D+ V, u9 I8 i3 T6 ?% H/ x. {
: ~ C9 S5 B: F 3、“做”与“作”。二者意思相近,常常被混用。至于如何准确区分,没有比较权威的规定。
# s2 }: A- e9 {4 g3 U1 X J; L7 n) z
一般来说,书面色彩较重的词语,尤其是成语,多写成“作”,如:作案、作弊、作罢、作对、作废、作秀、作战、弄虚作假、装腔作势、胡作非为、大有作为、所作所为、以身作则等。
7 O L1 C) \2 D/ N! S6 Y' P
5 _0 D$ M/ T+ f/ j5 e: w' q 对于通过抽象行为实现的动作,一般也用“作”,或“作出”,后面往往双音节动词,如:作调查、作检讨、作报告、作斗争、作出决定、作出处理、作出判断等。' M ^4 D8 Q6 p& C
' O# j! }& f! D7 X
后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语素时,特别是具体东西的制造,强调通过具体行为实现的动作,应写成“做”,如:做饭、做梦、做账、做作业、做学问、做生意、做人、做官、做工、做事、做革命工作、做手脚、做衣服、做模型、做好事、做出贡献、做出成绩、做出榜样等。) J( D3 i# q. ^5 y/ y, x
" F: L6 I( o1 r. P. R 另外,还有一些固定或约定俗成的词和用法,比如:作文、作画、作风、作家、作业、作为、创作、操作、制作;做法、做主、当做、用做、叫做、少说多做。
/ ?7 D7 Z) A6 F& X
7 j- B% i! N+ h" Q8 R 4、“长”与“常”。
5 W- D" I1 O3 c: [) s4 }0 i5 @
5 d9 F5 ]# M; E5 H 长:指时间、空间的长度。常用词:长久、长期、长效、长治久安、浩气长存、长此以往、警钟长鸣、万古长青。. t. p* y: | G u4 p
8 n+ a/ J& [: F! }" k
常:指平常、经常。常用词:常态、常住、常年(亦可写为“长年”)、常备、常抓不懈、老生常谈、四季常青。- F2 E8 C: @, V
% z: q; j/ q8 b' K, t% N* }7 G3 Y. f 5、“分”与“份”。# Z, ?" v4 c7 n$ Q: {+ r" ]
4 G7 L. U5 L4 h+ F4 B 分:指成分、限度。常用词:分量、分内、分外、分子、过分、本分、成分、非分、部分、情分、水分、安分守己、恰如其分。* d( S* q. v" y/ V" f. W
/ e) i5 ~) S) e4 q4 k% c0 u0 @ 份:指整体中的一部。常用词:份额、股份、年份、月份、省份、人人有份、一式两份。5 o( w2 V7 i# e# q" B' t; ~
; l& t' s$ S4 h9 \) N$ P
6、“备”与“倍”。' K. ~3 X7 |# P, O
4 Y& v# d' ?4 g& V0 o0 B 备:完全、都的意思。常用词:备受欢迎、备感亲切、关怀备至。
2 a# K1 n) S# [6 u4 }7 G; ^1 B7 U! \9 E# [( b/ q }
倍:加倍的意思。常用词:干劲倍增、倍加珍惜、事半功倍。8 z3 H$ L! S* K6 R/ w/ y$ X
4 [& d* T* e* _0 C* ~* O2 q8 s
7、“截止”与“截至”。9 g+ s0 V$ b0 T# b X8 H/ u# t/ i
' j& S+ j8 w$ o8 H" D" S
截止:到期停止。例如:“到××日截止”。7 T& R/ ^) i6 u4 }
0 S7 D# `8 v1 e6 Q3 @4 V( H% n/ d
截至:到……为止,相当于“截止到”。例如:“截至9月末”(不能写成“截止9月末”,也不能写成“截至9月份”)。 Q* c2 N6 f! b/ d
+ D) K1 |: y! j4 Z4 k5 |7 `! s
8、“必需”与“必须”。/ T: z! B' i3 Q5 E
- g* \; B# ?& J7 S “必需”表示一定得有、不可缺少的意思,多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,也可以当动词,作谓语用。如:
; Y2 g* V1 } U, b
) D# b7 N) e4 } 我们坚持了原则性,也为实现这种原则性而采取了适当的和必需的灵活性。& t- ?" A1 _$ \# T8 @5 J O2 j
8 k7 [0 r) n9 X' g0 Z! w8 ` “必须”表示一定得那样做的意思,通常用在动词前边作状语。如:
) J0 A- b! B7 N3 I( n3 p* Z7 ?
0 L% K; e6 G1 K4 |- {1 k2 c 金融机构经营存款业务,必须缴存存款准备金。7 p$ `/ E( W n- Q( k) _
- k2 Q: T3 i1 V- J4 A( f7 E# t) w6 n 9、“权力”与“权利”
2 X# c% {( G/ n- b/ s7 ]; `) z' ]0 o/ P, Z% i/ x; G1 {
“权力”表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,也可表示在职责范围内的管理权和指挥权。如:
7 V2 E4 A4 P4 K9 N J
& Z* r+ m8 N& P# I+ ~3 m/ C+ G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。
! Z/ M ]6 C4 f+ z7 T, I% o
) [. A' Z& [# o “权利”,指依照法律和章程应当享有的权力和利益,跟“义务”相对。如:
$ Z. B4 o P% E& i% O: y2 ~, `, } {! e
每个人都有受教育学文化的权利。1 J* \' u/ f5 W0 W- p. C( q4 [1 o
. t! W4 ~8 p6 \3 o1 J
(七)标点符号。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:
: o4 @; h- V4 M# M5 u3 Q: o$ t$ r) k# k/ L$ |
1、标题中误用。公文的标题中一般不使用标点符号,但是书名号、引号可以用。! J- k& l0 y1 U( A
+ Y. K% X b3 i" B+ S: h# Z
2、逗号“一逗到底”。只要一句话说完了,不管句子长短,就要用句号断开。
: x. S+ g7 W% {+ k! ]
& z- s! M$ K! C 3、多层并列时顿号的误用。在一个句子中有多层并列时,大并列之间应当用逗号,小并列之间用顿号。比如:“人民银行××支行行长、副行长、主管科长,辖内各商业银行行长、信贷科长……”。
. f# h0 Q N: [$ {0 p' ~: ]
; b; U# ^1 f( @: T7 d/ b 4、滥用书名号。书名号只能用于书名、报刊名、文件名、文章名,不能用于证件名、会议名、展览名、奖状名、活动名、建筑名、品牌名等。
8 {, p! t- n" @2 v. P- b7 F4 u- F' y( L) a, _
三、公文格式方面应注意的问题
) J9 v( A- J2 z/ {& F4 H
7 a5 N2 ^0 U6 Q! `% J9 \ 公文在格式方面经常出现的错误有几下几个方面:
) F& |$ A. }+ U A! P( x' {/ _/ A$ }' y7 G
(一)要素不全或标注错误。
2 P8 X! G* i0 J2 V, O( R( h- t+ _* `
1、涉密公文不标注秘密等级,或标注不规范。
/ B7 E8 x1 F3 N4 m% \0 u) ?, y2 w- G- P* G1 e0 J l @7 w
公文中的秘密等级应标注在首页右上角第一行,如有期限,应用“★”隔开,如“机密★2年”、“绝密★公布前”。未标明期限的,按绝密级事项30年、机密级事项20年、秘密级事项10年认定。0 _* U8 ]1 W1 t4 ~# t6 `, v
4 s- g5 A: G! D% I 2、紧急程度标注不规范。公文标注紧急程度主要是为了提请收文单位加快办理,因此凡不要求行外收文单位加快办理的公文,发出的公文上不应标注紧急程度。比如,有的部门向上级行报送一份普通的工作报告,也标注“特急”,就很不规范(其原意可能是提请行内有关部门加快办理,及时发出)。
3 h& P8 j* R: z4 @8 A( f0 m2 I) K3 F0 A4 Z! h" f% K* V7 P- \, Y
3、发文字号不规范。按照规定,发文字号中的年号应用“〔〕”括入,不用“()”或“[]”。此外,序号前不加“第”字。& s" I m( Z; X
' h/ M0 K* w! K. A8 H# b5 G" r
4、上报公文不标注签发人。
5 o$ V, L+ F+ ]0 ]( |) }% i6 M2 j' m! d0 \$ U, ] E
5.版记中要素标注不规范。比如抄送机关中,在最后一个机关名称后应标句号。# N5 ?9 D8 ~' V5 M( B
9 o4 m4 r; Z' k v
(二)金融机构名称或排序不规范。
$ o7 c% ?+ y e6 R0 N. E
, l5 q+ y7 y* C% x+ r 1、简称或统称使用不规范。例如:“××县人行”、“省工行”、“我行”“各商业银行”等。
w9 H& y" W0 P: U. F# B, F2 p+ B5 y3 L8 Y3 _ f
2、排序不规范。金融机构的排序应按照人民银行、外汇局、金融监管部门、银行类机构、证券类机构、保险类机构顺序排列。
9 b: q: k9 @0 o, v6 j! f, ` O; s2 v0 G. z/ U
银行类机构应按照政策性银行、国有商业银行、股份制商业银行、城市商业银行、城乡信用社、邮政储蓄机构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、信托投资公司、金融租赁公司、财务公司的顺序排列。
Y k! m, w7 ~# h2 p. ^6 L
+ t7 M% Z- r+ i' p (三)字迹潦草,用圆珠笔或不符合归档要求的书写材料起草公文。
, { Q% v9 V9 W I% p1 r O* v% p, _5 D8 O4 y, g
(四)主题词标引不规范。; D/ a2 ]1 ~9 Y% q* v! q' `
% O P" C8 a% _( W; P4 J6 R 主题词标引的基本要求:按照“先内容后形式”的顺序排列词目,词目一般为3-5个,不能简单地从标题中提取,不得自造主题词表中没有的词目。/ n* M. J- c3 m$ j1 \
) x1 j; {( P' B0 r7 o; p1 x8 q (五)数字、年月日使用不规范。
{) b! ]- ?8 \7 Q# ~" J! S+ q" P. }) G
1、公文中的数字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。数字单位和小数点位数应当前后一致。概数用汉字,中间不加顿号,如“三五个”、“七八十种”、“十之八九”等。! e! N* v/ _- n4 t/ ^: [+ s9 i
0 a) H2 k! T+ H. L' r& w" I 2、除成文日期外,年月日也应用阿拉伯数字。“1999年”不能简写成“99年”,“1998-1999年”不能简写成“1998-99年”。星期、农历用汉字,“星期三”不能写成“星期3”。尽量不用“今年”、“明天”、“下个月”等概念。成文日期用汉字,“二○○三年”不能写成“二00三年”或“二零零三年”。
3 w- ]- w4 b( C1 c9 t; X1 I; S
6 e7 i6 R: ^' V' }, V: O% w (六)序号使用不规范。公文文稿中,序号使用不规范的问题经常出现,主要是层次混乱,或者是序号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。
8 ^7 n9 |3 S" c) |, j0 {
H# ] U5 ]# s0 ~# [# Q+ E 第一层次为:“一、……”(作为小标题时,句尾无标点);
2 P; ^/ c2 j d, ~ s. f9 Z. u2 J: W& e: |& s
第二层次为:“(一)……”(括号后不加顿号。作为小标题时,句尾标点可有可无);1 H' d) M' z7 Z6 P E, I
; n. }% Y6 l* V% a
第三层次为:“1、……”(无论是否为小标题时,句尾要有标点);
; l0 P7 E6 q8 k8 D* ~$ t* }. c ^3 {$ ~5 {- K- ]5 a
第四层次为:“(1)……”(括号后不加顿号。句尾必须有标点)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