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文种释义。开幕词是会议的序曲、前奏、动员令,它是在比较重要或隆重的会议开始时,由会议主要领导人所作的讲话。主要是简明扼要地介绍会议召开的背景、组织工作等情况,宣布会议的目的、议程,对会议的进行起着定调的作用。
5 _8 {" F- [& Q* T& x: `: T+ a T, W- K
开幕词属专题灵活式的讲话稿,它虽然多以个人名义出现,但实际上代表了某一组织和领导集体,当其作为公文发出,具有了相应的权威性时,就成为讲话体公文。从文体上看,属于议论文,但比一般议论文更具有鲜明的个性、生动的临场性、实际的针对性、高度的概括性和激昂的鼓动性。对会议的有关问题只是提示一下即可,不必讲得过细,主要是通过简明扼要、庄重热情,带有指导性的提示,使与会者明确会议的有关内容,调动其参加会议的积极性。
3 Z" x1 |4 V( L) Q5 ^* _! q, Y. r1 Y: y
(二)基本结构。开幕词的内容结构由标题、称谓、正文和结语四部分组成。
: ~& G; t" h3 N$ v$ Y0 w4 J, c4 B7 S& G6 b1 R
1、标题。有三种写法:一是由会议名称加文种组成,例如邓小平所作的《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》;二是由讲话人姓名、职务、会议名称以及文种组成,如《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纪念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》;三是用开幕词的主旨或主要内容做标题,例如毛泽东在1945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《两个中国之命运》的开幕词。
$ D0 o, }( F& r! x2 f: `6 H! a5 M( a0 M
2、称谓。称谓是对与会者的统称,要根据会议的性质和与会者的身份来称呼。在国内,党的会议一般用“同志们”来称呼;人大、政协会议用“各位代表”来称呼;国际会议一般按国际惯例用“各位嘉宾、女士们、先生们、朋友们”来称呼。" `* T; e- o) Y; V
! A, w% f" f0 l; g+ X$ |+ b 3、正文。正文有开头、主体和结尾三部分。# ?8 k6 z* p9 }8 d
# A: v# p% c- L& k# l% { 第一,开头。开头常见的写法:以宣布大会开幕为开头。如毛泽东在1945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《两个中国之命运》的开幕词,只用了一句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开幕了”作为开头,既简洁又庄重。. b# [' G3 E$ I6 e
+ h2 \# Y" m# \ 以介绍与会者的有关情况为开头。如毛泽东在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的开头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,今天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。代表总数1226人,报到的代表1211人,因病因事请假没有报到的代表15人,报到了因病因事今天临时缺席的代表70人。今天会议实到的代表1141人,合乎法定人数。”5 N$ P0 k; H( q
4 G6 J7 n: Q- x
以向与会者表示祝贺与欢迎为开头。如温家宝同志在《共同推进新世纪的亚洲合作》的开头即是如此。# M1 q7 Y) ~; |% G! m1 h
% q( L+ U8 w- R* K; Y% O
第二,主体。主体是开幕词的核心部分,主要写明召开大会的意义、会议的议程、大会的目的和任务等几方面内容。/ C9 R' T# c+ C# M8 G; r. c( ]
4 X; ]2 S7 @, c. J0 B+ y% Z8 H 第三,结尾。结尾或提出希望与要求,或发出号召,或展望前景,坚定信念。% B, `, [# T8 n; P0 Y/ q
- h! ^. S; ]% a
4、结语。常用“预祝大会圆满成功”之类的祝颂语来结束全文。
A# l& u1 r& Z% R! G5 W; D$ s- y. x' U% Q
(三)写作要领 S; ?) X5 w0 K1 S: Q3 C7 i
( S, [9 F/ g+ ]7 [: O; b* W' i: y) N5 v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