% X/ X0 \ C) ]2 p* A( Z: }8 N& [' V) }0 d1 T, J
& t1 V$ _7 S% p# o# C6 ?* R Y 好公文写出来要引人看、使人看得懂,能说服人、能信服人、能感染人。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:“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:准确性、鲜明性、生动性。”机关人员起草的公文要达到“三性”的要求,应做到将思想作灵魂、事实作筋骨、细节作血肉、情感作纽带。 % |. }- I- g$ a* Q
5 K( M X% O: n! | 1 K" A6 b+ c- l0 p) Z8 w$ g' t
3 S7 h* a! V8 S: _5 V+ w
一、突出主旨,以思想作灵魂 2 ~. [ X1 w) k/ Z
" k& A1 c( X9 V, Q
& c% M% V# R2 @5 i u, p* L
L. w, |. _: U7 |6 v8 J公文无论对上、对下、对内、对外,都是为了说明有关事实、阐明某个观点,说服他人,争取各方支持,推动各项工作落实。起草公文,突出主旨,就是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灵魂,即思想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:
, e+ w$ {0 N) g4 V7 m C7 r+ B( ~
w7 b; N; O( p7 T( L7 _! _5 a ; s8 B9 x, A6 r& T, M
$ ^) J# |* P4 P- h# y一是要把上级的指示要求实际化。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,把上级首长机关的指示要求细化,把普遍的要求个性化,在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中,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和措施,这样既把握了上级的指示精神,又突出了本单位的特色。 5 r4 G. B- I' `
0 g- ^* \1 g5 p) c$ @
! C- C) s: d5 x0 g d
, }+ f- Q/ x/ C$ O: H0 g
二是要把具体的事实政治化。公文表达的是领导机关的意志和决心,起草公文要善于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对待具体问题,不能就事论事,要从一般的现象中透视到本质。着眼上级看本级,思考提出的观点对不对;着眼其他单位看本单位,看提出的观点新不新;着眼全局向局部看,看提出的观点指导性强不强。 & B; y1 Y6 ]( E* \+ A% B& s
, o2 r- T3 Y( u+ a 1 k# {$ ]+ P2 U" G
; h, r4 X# C- `2 z( m; x三是要把传统的内容时代化。要将传统的问题赋予新时期的内容,增强主旨和要义的针对性和时代感,使人感到有新突破、新发现,有活力、有生命力,起草的公文也就有了思想,有了灵魂,既突出了主题,又深化了主题。例如李瑞环同志在会见香港各界知名人士的讲话稿,运用了汉朝京城田氏三兄弟闹别扭分家的典故时说:“我们这个5000年文明古国,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衰,屡处逆境而昂扬奋起,就是国为有许多这样博大深邃的思想,有一种内在的强大凝聚力。当今中国要发展,要振兴,必须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特别倡导‘和合’,强调团结。”联系现实紧密,时代感强,道理深刻,启人感悟。 5 C( l3 E& o2 ~. m/ ]+ x2 J
- ]* H N' O; f
2 ~, g0 K% ], K8 y) f
6 b$ J+ I. i8 ?. e
二、依据充分,以事实作筋骨 2 S* O5 [: y8 Z0 j, a7 M
' s* l" ~9 N9 v8 ?9 y
- f- a4 q0 L' C
1 ?/ x8 P! r+ C B2 b# t1 \) E- A公文用事实说话,突出的是要在观念上克服片面追求原则化、理性化的问题。公文中如果充斥着大量的大话、套话、空话,甚至假话、废话,没有实际意义,对工作更不会有指导作用。道理是用事实阐发出来的,经验是从事实中总结出来的。因此,起草公文,做到依据充分,以事实支撑全篇,使人信服,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:
( j, L7 V4 u/ H3 ]2 k/ E. F' |! i4 X. _4 M. k+ b
& d' I4 X* C( A% }' }" s! @5 a& E$ D8 D* x# E# t
一是要善于掌握第一手调查资料。“七分调查,三分写作”,实践出真知,就是要摆正心态,深入基层,深入一线,调查研究,掌握老秘网大量第一手事实材料。
- n7 q$ o( t2 c. H, F1 {/ y0 D
9 }$ E2 M" P$ o" V0 o 0 @- L- Q3 e! I( e# {' j
! `- M6 B/ W! d, u二是善于运用数字材料。详实的数据,能够增强公文的感染力、说服力。如:建国后毛泽东曾对中国的工业有形象的描述:“你说,现在我们能造什么?能造桌子,能造茶碗茶壶,能种粮食,还能磨成面粉,还能造纸,但是,一辆汽车、一架飞机、一辆坦克、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。” (《工业化的起步》)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经济状况,令人信服。 0 b" n8 f8 Y6 p
% o6 R5 T( S0 m Y$ p3 ~三是善于运用最新科研成果材料。根据公文需要,可以适当运用科研成果增强公文的感染力、说服力。如:网络中心战学说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梅特卡夫定律。该定律认为,虽然开发网络的成本是随着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增长而呈线性增长,但网络的潜在价值却与接入网络的节点数量的平方成正比。N个实体构成的网络,潜在的信息互联数量为N×(N-1),当N足够大时,互联网数量等于N2,即按指数规律增加。网络的潜在价值就来自于这种信息互联之中,互联数目越多,网络的潜在价值就越大。因此,在进行军事指挥和组织军事活动时,要遵循梅氏定律,尽可能多地使军事系统中的实体(节点)间建立起联系,就可以使军事系统整体涌现出尽可能大的作战效能。(《信息化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动力机制研究》范虎巍)四是善于运用典故材料。古今中外,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,有很强的思想性,适当运用,可增强公文的文彩,显得新颖生动。如:1934年8月到1935年12月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里,中国三支主力红军都放弃了“原有的阵地”,通过长征,转移到了新的地区。毛泽东认为,这个大转移,“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的胜利,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的失败”;但是张国焘等人却认为,红军失败了。对此,毛泽东在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》一文中,通过“坐井观天”这个典故来加以解说: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,不但要看到部分,而且要看到全体。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:“天有一个井大。”这是不对的,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。如果它说:“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。”这是对的,因为合乎事实。我们说,红军在一个方面(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)说来是失败了,在另一个方面(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)说来是胜利了。敌人在一个方面(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)说来是胜利了,在另一个方面(实现“围剿”、“追剿”计划的方面)说来是失败了。毛泽东还对所运用的典故加以必要的引申和补充,这实际上是根据具体内容对原来典故含义的有意扩展,因此,这种议论变得新颖而生动。 ( a/ W5 R, P" e5 L) H! d% g7 x( X& n
. ^& w+ D" T# z8 p4 h2 r
/ \5 G2 | J! \7 w4 b
/ P8 Y9 ?4 D$ S三、避免抽象,以细节作血肉
( W& v, c' }& R ]% ]# n& A R* H# D2 S0 ~
" J( Y) [$ M% M+ L
" Z" k+ o3 d; y3 i/ O9 @
一份好公文,必须有血有肉,详略得当,杜绝空泛、抽象、呆板、干巴等问题。要特别注重细节在公文的关键作用,要把细节作为血肉,丰满其间,使公文好看、耐看、引人看,甚至百看不厌。要做到:
, v" y# e$ x9 Z1 N( r- c$ f I1 H! r) r: k. b* I0 K
) D/ M% W& D& \6 P) y0 s
( \+ U0 `5 c' @4 ~; k
一是变抽象为具体。胡乔木同志曾指出:写文件要生动,不生动人家不愿看,但不能像普通文学作品那样办。要生动就得在抽象的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,这样可以增加生动性。纯粹抽象的,像算术题似的,一道道列下去,怎样也不会生动,因为全部是抽象的。我们讲讨论工作本来是比较抽象的东西,讲的道理、列的数字是抽象的,可以穿插一些具体的人、具体单位具体的事实,让文章不那么沉闷。有了细节,文件给人的印象就深刻,自然就生动了。 4 [% W' Z. o7 v$ v
3 M/ Q4 j/ M2 z( _' o0 t
! u! j" R- J' } q4 I5 l7 n, ?1 @
7 o3 d8 X- S$ ]$ y% e4 L二是化原则为具体。起草公文,要把工作中的原则要求叙述细致,就得有细节。比如公文中经常强调的改进领导机关作风,关心基层官兵利益,要“想基层所想,急基层所急,解基层所困、帮基层所需”,到底怎样“想、急、解、帮”,太原则,没法操作,全是大话、套话,写起来顺手,读起来顺口,没有实际意义。1966年邢台发生地震,周总理来到灾区白家寨村,当得知群众炊具被砸坏,每天只吃干粮时,没有向救灾指挥部负责人提什么“要高度重视群众困难,尽快帮助解决”等原则要求,而是指示“要保证群众每家有一盏灯,一个和面盆、一口锅、一把饭勺,每人一双筷子,一个碗”,有了这样的细节,文章怎能不实在、不生动呢?
# E. ^; g' S9 C5 @& y: j6 n* f8 |' D* h: g' C' i
3 @9 K3 D# d8 p) \# E/ N/ Q; C. D l" j; q5 O
3 l3 `% w' s( {9 r: ^
: v9 x) L5 g. o+ z; ^$ n7 j0 @. `5 C
四是质朴自然,据理服人。“话须通俗方传远”。公文必须真实,朴实自然,形象地阐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,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,所提出的观点或所作的结论,都必须理据充足,恰如其分,经得起推敲和辩驳,其生动性的基调在于“以理服人”。如孙子兵法中所写的“故用兵之法: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”富于变化句式,用层层递进的手法,把不同的敌我力量对比条件下应采取的行动方法叙述得清楚明了,语言质朴,通俗易懂,说服力强。(作者:武警北京指挥学院李纯 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