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报从来非小事; A0 U( ?' S6 R" W3 \1 C1 t
——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+ f, X5 P7 u( k; f3 p! Q
( v4 B; B- r6 {2 T" L9 K. J5 N. {笔者当编辑快14年,平时常接电话,名字熟、声音熟的通讯员应过百人。有一个较强烈的个人感觉:大家对读报还没能抓细、抓实、抓好。主要的问题就是不太会从投稿的角度来读报。
) l% Q! k" P) @2 A/ o6 T0 H3 o什么叫通讯员?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5版)1365页解释:“报刊、通讯社、电台邀请的为其经常写通讯报道的非专业人员。”身为非专业新闻工作者,又兼职写报道,相信大家内有动力、外有压力,都想两手抓、两手硬。所以,“工作太忙,没时间看报纸”不应成为理由。而要想提高上稿率,就必须从会读报、读好报开始。
* p& v) h: j2 k 笔者总结,一般读者看报,主要是浏览,随便翻翻,看到感兴趣的就停下来细读,然后再翻。这是一种线性的、断续的过程,目的不甚明确。而通讯员在读报时应更突出目的性,注重总结规律、发现个案、比对变化、细化记录。6 ]& N0 x+ q, x; C
大家都可以想一想,您给安全报、煤炭报投稿,那给不给市报、省报也发一份?安全报和那些报纸肯定有所不同,至少在用稿的口胃上总有差别吧?承认有不同,就要总结出不同。
' [, v" ~ x/ U8 i- C: j0 t 第一步,要细读研读,总结出报纸的基本规律。比如每周出几期,每期几个版,每个版都叫啥名字,版面编辑都有谁,常设的栏目有哪些,哪些稿子发得好,等等。以上信息了然于胸,投稿才能更有针对性。
+ l9 n$ E' O6 }9 g" ~% o+ ?' v 举个例子。通讯员投稿,一般都是从简讯开始的。而安全报发简讯有一定之规律。比如二版、三版一般均会发一组简讯,从上到下,各有两三百字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:每一期这些简讯肯定不是同一省的,与本版其他稿件就算同省也不会在同一地市。这其实就是一个规律,是编辑有意识地平衡稿件的地域分布。山东、江苏、福建等通讯员较多省份的同志,会受此影响增加发简讯的难度。而通讯员来稿少、边远省份的同志,则会受益。如陕西某县安监局有位通讯员,自2006年起基本上年年能在二版、三版发10篇左右的简讯。不是说其稿子写得多好,只因为陕西来稿不多,编辑又想保证“万方乐奏有于阗”。, T9 M! u* W) T3 }3 P7 G! u9 u4 Q
通讯员还常忽视报纸的出版周期。安全报是二四六见报、一三五付印,但组稿一般是日二四。也就是说,周二见报的稿子,一般周日就开始编辑,依次类推。所以,如果你想上周二的报纸,一般周日就得传稿,或者先和相关编辑打招呼,让他等你的稿子。7 ~( O0 y" I: _: {1 D- c D
可编辑怎么会等呢?笔者建议,要注意看报,总结出编辑的出现规律(也可以参考中国安全生产网的介绍),然后通过打电话、发邮件等建立起联系,人熟了知根知底,自然好说话。最后,你完全可以在投稿时写明“XX编辑收”。! @; b1 B8 _$ L7 P) U+ E& w
不过,这方面也有反面典型。笔者就在稿库里看见,前两年还有某通讯员频频投稿给“XXX收”,而XXX早在2006年就离开本报了。笔者建议,如果某编辑用了你的稿子,那你可以打打电话客气客气,保持对其在版面上出现频次的关注。如果他或她的名字有两个月没出现,可以打个电话问问,是离职了,还是生病了、休假了。* k6 Y/ G% t1 E/ U: g0 c
6 _5 `. G" @) t0 J4 Y d
一般来说,通讯员都有畏难情绪,认为自己水平低、不认识人,不愿写、不敢写大稿,光写简讯,甚至不积极投稿、不愿打电话。其实,如果你仔细读报,就会发现:个别版面、有些栏目、某种稿件是很容易上的。笔者总结,目前安全报的来稿多的是会议、检查、领导、论文,少的是讨论、曝光、一线、特写。最近,安全报一版连续三期均发了浙江某地一消防部门通讯员的稿件,讲的都是宣教培训的事。这是很少见的。不是他有路子,而他写的活,稿子里小故事不断。这样的个案充分证明:编辑对鲜活稿件的高看一眼,到了可以打破规律的程度。: Q# C! G3 L5 X5 a+ F
如上规律总结、个案发现,最终都是要转化应用以指导实践的。笔者建议:通讯员首先可以选择随大流。也就是认真看报纸,什么稿子多就写什么稿子,什么稿子被突出发就写什么稿子,什么稿子估计编辑喜欢就写什么稿子。比如说,你发现,最近安全报上班组建设的稿子发得多、发得好,那你模仿着赶紧写一个投过来。当然,如果你水平够了,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。, T. s1 t! d3 T$ b
如果和相关编辑建立起了联系,可以在构思写稿前先煲煲电话粥,谈谈自己的想法,听听编辑的意见。应该说,现在沟通的手段很多,对于编辑的喜好、报社的计划,通讯员完全可以了如指掌。比如,《编采之友》第二期就全文刊发了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报道计划,里面按月度详细列出了报道安排。大家按月按题投稿肯定事半功倍。9 a" H# q, w9 m6 c4 \7 C
对于通讯员而言,头一回把姓名变成铅字,可能很难、很漫长。但一旦实现了突破,后面就应该好办多了。笔者强烈建议:投稿时一定要保留底稿。稿件一旦见报,一定要比对一下,看看都有哪些改动,再想想为什么,想不通的可以打电话给编辑,先致谢意,趁机再请教一二。对于如此读报的收获,一定要仔细记录。下一次写稿时,再翻出来对照参考。# B7 y, F7 k5 @0 y; R; G) I7 ]- c
以笔者的经验,“总结规律、发现个案、比对变化、细化记录”,通讯员只要努力去做,肯定会不断有收获。可以说,提高见报率,不只靠码字,先要读好报,做个有心人,勤下笨功夫。当然,等你达到一定水平后,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。正所谓:“如来常说:‘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!’”
' [ ~8 M2 {& v1 p- H% J/ ]
8 O" T. U1 |# z* I举轻若重在沟通
: A; z# i- I) ^3 v% I' s$ u2 D5 T) s0 z. V4 A* K& \1 x) W$ k3 r
3 g2 K7 z, A. L
“沟通无极限”,地球人都知道。但这话毕竟来自广告,广告嘛,也就是梦想,现实中沟通失败的案例多了去了。在笔者印象中,很多通讯员在投稿上屡战屡败,不是码字不强,而是沟通失当。
0 J" Q6 t) j! T, U 前两天,笔者接到来自北京某企业的电话。有位年轻女士很生气地问:厂里订了很多报纸,个人写了很多稿子,怎么一篇没成铅字?其实,她的这种想法,在通讯员中绝非少数。生气,可以理解。逻辑,未必成立。原因,还得靠沟通来解决。一聊二查三分析,笔者发现,她投的稿子全是两三百字的简讯,一水的公文简报写法,而且均未在文后留下联系方法。这些小问题,都是制约发稿的大问题,当然多沟通解决也不难。7 h' {1 o& Q9 p3 C0 ?- T
总结这些年接到的通讯员电话,笔者认为,常见的问题有三条。% J4 D# @; n2 K2 L. [
单方要求
+ z6 w! }% X6 q5 d0 N有些通讯员头一次和笔者打电话,没聊两分钟,就说:“那我以前投稿就找你了!”“你一定要让我完成发稿任务!”笔者忝为一编辑部门主任,但这种胸脯实在不敢拍。恐怕也很难有哪位同志敢如此保证:“某稿在某期某版某位置一定见报!”大家知道,新闻是易碎品,出报是系统工程,难免会遇上不可抗力,版面又那么多,所以……笔者认为,通讯员要保证发稿量,除了找准人、勤沟通之外,可能还得广泛撒网+重点播种。/ k" n4 s& N) Q( G8 X: S
在和编辑沟通时,有些细节要注意。有的通讯员,因为发稿压力大,一打电话就是99句诉苦+1句“这稿子给发了吧”。其实,大家困于奖惩考核,老编辑们都是知道的,能帮忙时肯定帮忙,但拍胸脯是不可能的。他要是拍了,你也别太当真,那就是句安慰。还有的通讯员和素不相识的编辑一打电话就要手机号、QQ号、邮箱地址,比查户口都详细。遇上编辑不愿意说,他还很有意见。笔者以为,这是重视沟通的表现,是想保证渠道畅通,但过于性急了,毕竟人还不熟嘛,其实慢慢来可能更好。
3 r7 `( U8 @% t5 B ] 手段缺失
: O! R& y5 D. H+ v3 A. S) k. U 比“狂要编辑联系方法”更严重的是“没给编辑联系方法”。这是第二个常见问题——手段缺失。在实践中,通讯员投了稿,可没写、少写、多写联系方法,会堵住了自己上稿的路。在工作中,笔者经常发现一些稿件有闪光点,如果扭扭角度、加加细节,肯定能用,可想打电话却找不着号码,工作再一忙,也就过去了,稿子也就放黄了。所以,建议大家养成一个习惯:在稿件正文后面,一定要把自己的姓名、通信地址、手机、办公电话,甚至QQ和MSN号等,全部写上。这样,编辑如果要核实细节、提出修改意见、寄稿费等都方便。
9 ~2 G! A9 u5 Z2 Q4 T% q5 ~; | 要克服手段缺失,还得建议通讯员多参加活动。比如报社如果开会搞培训,那就尽可能克服困难力争参加;如果报社派记者到贵单位参访,那一定要多陪同多交流,这样至少可以和报社人员混个脸熟,为加强沟通开一个好头。当然,在初次接触时,建议不要一上来就提发稿要求,而要着力于加深感情、沟通思想,让对方记住你。然后,就要保持联系,不能忽冷忽热,其实有时候光是打个电话问个好就可以了,最好不要“无事不登门,见面必发稿”。当然,在当代,沟通有多种手法,QQ、MSN、短信等都能实现即时互动。本报编辑部和驻地记者就有QQ群,安网也有在线交流。这些与打电话比很有优势,比如可以克服口音问题。大家可以因人因事因时而异。6 v, N0 Z9 a7 L& E3 Q& K6 o& G
诉诸利益3 @1 c" Z) _3 F o" R* ?
第三个常见问题,是近年来越来越明显的,那就是——诉诸利益。比如,通讯员向编辑许诺,发稿就给什么什么好处。笔者就接过一位同志的电话,开始聊得挺好,后来就说刚到安监局想打开局面,“你给我发了这篇稿子,我扛一箱啤酒去看你”。笔者的同事们还遇到过要寄土特产的,要送化妆品的,甚至还有搞点床单被罩捎过来的。这种风气抬头,当然有多种原因。比如,有通讯员就说过,他如果能在全国报纸上发个头条,受表彰不说,各种奖金就能上千,他有荣誉就行了,这钱全给编辑。但是,大家要明白,这实际上就是在搞有偿新闻了,是绝对不允许的。通讯员的这种心意,实际上是在害编辑,而且很可能导致自己被列入黑名单,稿件从此很难见报。# j2 f$ {; S3 T0 a3 L7 i: [
。 (转自张扬的博客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