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曾经说过:“在我身上有些虎气,是为主,也有些猴气,是为次。”他的“虎气”主要表现是:气壮山河的豪气,不怕鬼、不信邪、敢作敢为的勇气,倔强刚毅、百折不挠的犟气。 0 C8 E& G q! s' j4 J3 V
毛泽东诗词,表现“虎气”精神的数量偏多,大多数豪放风格的诗词都体现了这一精神。但是,直接写到“虎”字的诗词不多,只有四首:《七绝·咏蛙》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》《七律·冬云》。这四虎之中,只有《七绝·咏蛙》一虎喻的是自己,其他三虎写的都是别人或敌人。
2 s8 f8 O9 B8 Q) c/ m 咏 蛙
9 R+ N. Y0 N: q% L8 s 独坐池塘如虎踞,
: f; z6 D, R6 ~. T1 ^3 ~, t 绿杨树下养精神。
( a5 W( `. \9 o7 x$ [& r5 J6 ] 春来我不先开口,
% z, p' ^. ^$ {2 t/ n1 } 哪个虫儿敢作声。
3 a+ [3 p7 [+ Q; V+ i: s 这首诗是至今所知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,1910年秋,当时17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考试时所作。可以说它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。东山学堂背山面水,院内草木青葱,蛙声不绝,素来热爱山水的毛泽东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,他托物言志,把自己立志成为英雄豪杰的远大抱负寄托在小小的青蛙身上,为我们留下了这首理趣兼备、生动传神的咏志诗。
1 i2 C! t; ]8 W, V 毛泽东的这种“虎气”精神贯穿了他的整个一生。正是凭着这股“虎气”,他如一轮红日从韶山升起!
* f3 u( O, e( ^7 E 在重庆国共和谈期间,国民党军队一再进犯上党地区,给国共和谈制造麻烦,在打与不打的问题上,党内存在分歧。党内许多同志认为,如果对进犯上党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予以还击,惹恼了蒋介石,会不会把毛主席扣留在重庆呢?毛主席语出惊人:给我狠狠地打,你们打得越狠,我在重庆就越安全。这种超出人们常规思维的举措,没有大气魄是做不出来的,这也是毛泽东虎气的表现。
! \, r; u2 [- v, z) e1 ` 在长征遭遇千障万阻,困难重重时,毛泽东更显英雄本色,高亢吟咏: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”历经二万五千里,红军以极其弱小的力量,突破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。毛泽东以激越情怀,向世界宣布:“长征是宣言书,长征是宣传队,长征是播种机……”之后,他不无喜悦地写道“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”,接着,他以必胜的信心告诉人民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。真可谓穿越时空,雄视百代。
8 J6 H3 Z% Y6 m 一唱雄鸡天下白,革命胜利了,毛泽东更是热情洋溢,他告示世界:我们不但破坏一个旧世界,还要学会建设一个新世界。 $ V4 C P4 V% g+ o
“虎踞龙盘今胜昔”“忽报人间曾伏虎”“独有英雄驱虎豹”——这三首诗词里的“虎”字,虽然写的不是自己,而是对手,是敌人,但是,它却从侧面或反面衬托了毛泽东的老虎形象。俗话说,两虎相争,必有一伤。这三首诗词里的虎,不是别的什么虎,而是“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”的虎。从老虎的角度说,毛泽东是胜利之虎,它们是失败之虎,受伤之虎。从人的角度说,毛泽东是打虎英雄!《咏蛙》里面的虎还只是秋天里的虎,还只是未开口的虎,而这些诗里的虎(毛泽东),已经是春天里的虎,是开口之虎,是下山之虎,是虎气冲天的虎。它们是比《咏蛙》里的虎还要“虎”的虎! 3 ?: g/ ]: L. G# x8 @$ |5 N5 B
伟哉快哉!毛泽东的虎气充分表现出了不怕鬼、不惧邪的中华英豪之气,中华民族的英豪之情也在他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。 % `- h# t0 `4 a! C. h
作者:青年毛泽东扮演者、毛泽东智慧学院院长 . U2 `% G1 x. l3 ~! Q( J Z. n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