% g% I: d1 L; ~0 i( ?6 K
4 d& D( R; t4 v& k1 W8 m从选材和文字推敲谈谈怎样写文章
6 M( H7 H1 V7 r* ^- S: F9 h% g$ q9 b" F作者: 周文彰. Z$ j, z% m, w6 L
/ X" [( Y& v6 x# u# C5 e
/ i* |, K, Y6 z& `
写文章既是科学又是艺术。科学,是指文章要符合文字表达规律、视觉阅读规律,特别是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。艺术,则体现在如何构建框架、如何遣词造句、如何用生动语言表达,从而让人们喜爱阅读。写文章要想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,必然要从许多方面发力,这里先简要谈谈“选材”和“文字推敲”。# \3 _4 w+ E2 M
, A8 N: t6 U7 b
3 p6 ^* [( O- V7 m
精心选材
0 g* F; D* m) a) l2 j1 x$ {3 K0 g1 ]7 ^
写文章离不开选取材料。可供论述的材料往往很多,如理论上的材料、实践上的材料,历史材料、现实材料等,这就需要进行取舍。
" Y0 H& {; v$ ^- ^9 Q0 B9 y3 D+ N$ i9 y5 j
怎么取舍呢?一是选取有利于说明主题的材料。材料要直截了当,有很强针对性、适用性,兜圈子的材料、令人费解的材料,最好不要。二是选取能够吸引人的材料。所选取的材料不仅能说明主题,而且能引人入胜或扣人心弦,让读者兴味盎然、欲罢不能。三是选有特点的材料。一般化、没有个性的材料不要选。- \* [3 M" w5 r/ r3 p
+ F1 M& l0 A! O, p
和讲课一样,写文章一定要有事实材料。选取事实材料要注意“三化”,即中国化、时代化、精致化。! Y' W( o$ a# Y7 O& I* E A0 z& t
# f( H) O o& X7 [/ r中国化,就是案例能用中国的就不用外国的。因为中国的材料就在我们身边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,外国案例容易被质疑——我们不适用。以领导科学案例选择为例,无须言必称外国,改革开放40多年来,我们积累了领导、决策和政策制定、执行、组织等方面丰富的经验和案例,足以涵盖领导科学的诸多领域。' i" N* K9 [7 B% [4 {8 y
4 K+ x- z" \$ W- M% c4 ^3 w+ ]; X
时代化,就是用最新案例。能用今年的,就不用去年的;能用本月的,就不用上月的;能用今天的,就不用昨天的。
/ w- I8 \% @$ I' C, f3 v$ C( s/ N. S
精致化,就是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提炼。再好的案例,能用三言两语讲完的绝不拉长,越是精致,就越耐人寻味、引人深思。好的材料也要进行概括提炼,不能拉长。
% e2 {+ Q: z1 E f, ~% e! u! V2 i2 _" L; G3 {7 o
做到“三化”,还要注意“两不用”。一是经典的案例最好不用,经典案例很多人都在用,一用就好比在“嚼别人嚼过的馍”,没有什么味道;二是著名的案例不用,路人皆知的案例没什么新鲜感和说服力。6 Y/ E V/ p0 X3 n0 Q3 I( E
% p9 j3 v! }9 ^3 B推敲文字
8 @5 V O3 Y, h6 p/ v5 k# m, q* M2 L; j4 C6 z" Q6 N: ?. u
写文章,“文字”非常关键。如何用一个一个文字、词语把所要表达的内容说出来,这实际上是一个语言文字问题,也是最考验功底功力之处。我的体会是,文字要做到通顺、流畅、生动、简洁、丰富。
, i6 N, S2 N/ N+ \9 k% _
& O+ \( |8 x4 U6 d9 \" R通顺,就是绝对不能有语法错误,不能添字、丢字,不能主谓、动宾搭配不当,这是平时需要留心的。
/ S) m3 x' R4 u" }- H9 J
/ Y5 g$ Z* x5 B' h流畅,就是一气呵成、娓娓道来,读了让人感到顺畅、自然、舒心,没有磕磕绊绊、吞吞吐吐或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。: N, {3 `' W) h ?
?$ m' N+ H* b6 p; e; O% ^/ ?
生动,这是文章最需要讲究的。比如怎么开头,当下很多文章开头便是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”,这种开头不是不可以,但不能都这样。这个问题其实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避免:“关于制度的重要性,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有这样一段话,让我们过目难忘。” 用什么样的文字开头,就决定了你的文章能不能让人读下去。毛泽东同志的文章、讲话就是丰富多彩的: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?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?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吗?”一读就被吸引并且难忘。刻板的开头、官话套话的开头、千篇一律的开头,一下子就让人不想读。
$ ~2 [2 N% r! L j7 f: [
7 ?$ t: D/ m! \9 l/ S/ w2 j简洁,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准确表达思想。就像鲁迅先生所提倡的,“写完后至少看两遍,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、句、段删去,毫不可惜”。就常见的文章来说,目的状语如为了实现什么,条件状语如在什么样的形势下,结果状语如达到了什么效果……太多太多。我的建议是,多删目的状语、条件状语和结果状语,用尽量少的语言承载有信息量的话。" Y( v% x" H, q
9 x9 |, p7 z2 F0 S
丰富,即词汇丰富、语言丰富。同样的内容,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、政治历练、实践锻炼,这三组“liàn”字,都用“锻炼”也说得过去,都曾经被人用过,但总书记以丰富的语言讲出了三个不同的“liàn”,准确又耐人寻味。1 p- H+ M5 X( ^% N @ b: Z) _7 _
/ g$ U" u5 a. @) ]0 F# z& \9 L* b1 n% W
写文章可以学
/ T8 W- |. [) Y: { {3 j' Y" B+ I$ x: K( a0 V1 }5 W7 E0 u; Z& H* X
写文章没有秘密。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没有秘密,广播是怎么好听的,电视节目是怎么好看的,报纸是怎么吸引人眼球的,以及文章怎样写得这么漂亮的,答案全都直接露在你面前——是可以学的。
0 R; T( Q$ Z- f8 k7 F6 I. m \+ c. X3 d9 W
我认为,读书看文章一定要注意三条:第一,要学理论学知识,看作者提出哪些思想、观点,给了哪些你不知道的信息;第二,要学层次结构如何安排,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框架表达的,这些层次、结构安排如何;第三,要学如何论证论述的。只要我们看每本书、每篇文章都从这三个方面去研究学习,特别有用的部分多看几眼,甚至背诵下来,经年累月一定会有感悟、学到门道。在写作文和迎高考的岁月,我有专门的笔记本抄录新鲜的东西;上了大学,哲学的格言、妙语、表达也是用心去学的,后来证明这样很有帮助。 T# e6 K- f& _2 b; O" B
- x2 ~. p7 l9 Q- a3 U3 d
文章是写出来的,绝不是被教育出来的。到底如何把文章写好,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,而是一个实践问题。就像游泳一样,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,要靠我们在游泳中学游泳。如果每天都在纠结如何写好文章,却不动手练,那永远也写不好。我要求我的博士生每天写一篇几百字的读书笔记,有感想写感想,没感想就摘抄重要观点。之所以这样要求,是基于这样的考虑:一是要他们养成动笔的习惯,越不动就会越怕动,如果天天动笔,写作就可以像拿筷子一样信手拈来;二是动笔勤了,写得多了,可以一步一步积累功力,形成自身特点;三是越动笔就越会思考,动笔能带动思考。$ y& a* a; O1 h7 C' a5 `- p5 Z
' r5 O" d* S& T2 m& G: x2 D& {
感悟写文章的过程,我的体会是“一动笔就深入”,深入即思考深入。所以大家一定要勤练,因为好文章是练出来的,如果每天都动笔,我们的文章就会越写越好。2 w5 H3 E! ^7 x! e$ K5 t" E* S
6 Y) O" l p: ]9 y, u; p4 j% L
中国化,就是案例能用中国的就不用外国的。因为中国的材料就在我们身边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,外国案例容易被质疑——我们不适用。以领导科学案例选择为例,无须言必称外国,改革开放40多年来,我们积累了领导、决策和政策制定、执行、组织等方面丰富的经验和案例,足以涵盖领导科学的诸多领域。
# g7 n% ^4 |2 D' Q% P# `9 [& [3 {7 a l0 r+ r; M5 F! c* D
时代化,就是用最新案例。能用今年的,就不用去年的;能用本月的,就不用上月的;能用今天的,就不用昨天的。
& C* H& m8 I% ]/ g9 X3 H& T. K3 o8 ?( z
精致化,就是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提炼。再好的案例,能用三言两语讲完的绝不拉长,越是精致,就越耐人寻味、引人深思。好的材料也要进行概括提炼,不能拉长。
! E) U( E6 H* O0 W4 b" Y2 o9 ]* c7 l) u5 E
做到“三化”,还要注意“两不用”。一是经典的案例最好不用,经典案例很多人都在用,一用就好比在“嚼别人嚼过的馍”,没有什么味道;二是著名的案例不用,路人皆知的案例没什么新鲜感和说服力。
7 A+ c5 K k* Z/ | q0 g6 i& p& u2 ~3 S$ v3 z, Q4 a# [' I: ^# ~
推敲文字! I+ V% K0 E% Q& u
, n, X0 Y% Q: _! j+ a- N/ l+ e写文章,“文字”非常关键。如何用一个一个文字、词语把所要表达的内容说出来,这实际上是一个语言文字问题,也是最考验功底功力之处。我的体会是,文字要做到通顺、流畅、生动、简洁、丰富。
( U1 M6 H t: }4 ?. }
4 Z( f8 ^' x1 m通顺,就是绝对不能有语法错误,不能添字、丢字,不能主谓、动宾搭配不当,这是平时需要留心的。# Q; T4 ]5 k# |3 ^; x u( U
- l. B7 \& `- ?流畅,就是一气呵成、娓娓道来,读了让人感到顺畅、自然、舒心,没有磕磕绊绊、吞吞吐吐或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。
% n" p2 {( A+ _. w' p+ W7 Z0 i0 E: U9 s
生动,这是文章最需要讲究的。比如怎么开头,当下很多文章开头便是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”,这种开头不是不可以,但不能都这样。这个问题其实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避免:“关于制度的重要性,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有这样一段话,让我们过目难忘。” 用什么样的文字开头,就决定了你的文章能不能让人读下去。毛泽东同志的文章、讲话就是丰富多彩的: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?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?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吗?”一读就被吸引并且难忘。刻板的开头、官话套话的开头、千篇一律的开头,一下子就让人不想读。* G! t& l' I0 Z5 h( B3 | t
+ p( W3 ^# Q, V1 Y1 `( Z
简洁,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准确表达思想。就像鲁迅先生所提倡的,“写完后至少看两遍,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、句、段删去,毫不可惜”。就常见的文章来说,目的状语如为了实现什么,条件状语如在什么样的形势下,结果状语如达到了什么效果……太多太多。我的建议是,多删目的状语、条件状语和结果状语,用尽量少的语言承载有信息量的话。9 g. ?9 X6 f& z7 z' r# n4 l; U
: H; W5 x" a& Q5 ~
丰富,即词汇丰富、语言丰富。同样的内容,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、政治历练、实践锻炼,这三组“liàn”字,都用“锻炼”也说得过去,都曾经被人用过,但总书记以丰富的语言讲出了三个不同的“liàn”,准确又耐人寻味。% W9 N: s0 s F* L y8 M! ^; j. f
3 r! ]+ ^) t: g! f, |5 n7 u写文章可以学6 L- z% q# B6 b1 b; l, D1 ]% C
. a7 C$ d7 e4 W! B, e$ t6 [4 R写文章没有秘密。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没有秘密,广播是怎么好听的,电视节目是怎么好看的,报纸是怎么吸引人眼球的,以及文章怎样写得这么漂亮的,答案全都直接露在你面前——是可以学的。+ \2 v9 s# ]4 j9 Q
+ _- N0 z# ?3 e) \' y/ F# \
我认为,读书看文章一定要注意三条:第一,要学理论学知识,看作者提出哪些思想、观点,给了哪些你不知道的信息;第二,要学层次结构如何安排,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框架表达的,这些层次、结构安排如何;第三,要学如何论证论述的。只要我们看每本书、每篇文章都从这三个方面去研究学习,特别有用的部分多看几眼,甚至背诵下来,经年累月一定会有感悟、学到门道。在写作文和迎高考的岁月,我有专门的笔记本抄录新鲜的东西;上了大学,哲学的格言、妙语、表达也是用心去学的,后来证明这样很有帮助。: `7 G8 T. \9 ^3 c
0 S. X }3 i, n1 Q4 ?* A; R文章是写出来的,绝不是被教育出来的。到底如何把文章写好,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,而是一个实践问题。就像游泳一样,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,要靠我们在游泳中学游泳。如果每天都在纠结如何写好文章,却不动手练,那永远也写不好。我要求我的博士生每天写一篇几百字的读书笔记,有感想写感想,没感想就摘抄重要观点。之所以这样要求,是基于这样的考虑:一是要他们养成动笔的习惯,越不动就会越怕动,如果天天动笔,写作就可以像拿筷子一样信手拈来;二是动笔勤了,写得多了,可以一步一步积累功力,形成自身特点;三是越动笔就越会思考,动笔能带动思考。5 J" F$ r6 Q: y5 O
/ I# c& _4 ^ N2 Y" G% F( @" f8 I感悟写文章的过程,我的体会是“一动笔就深入”,深入即思考深入。所以大家一定要勤练,因为好文章是练出来的,如果每天都动笔,我们的文章就会越写越好。7 U u# o7 }9 ?/ m. i9 Z8 [5 p
7 ]$ t" \ \7 Y! E% m( r〔作者系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〕' g7 q D& ^/ n% p g
' T1 j' d I" B. X3 `& s' i来源:《秘书工作》2020年第2期
1 v( O! Z& P, i$ c3 ?责任编辑:王泽阳 杨宪东: e% G: z$ K) w+ r% e& T
|